委員風采
用醫者仁心詮釋桑梓情懷
——記榆林市政協委員、榆林市星元(第四)醫院董事會副董事長、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安鳳蓮
在陜北乃至周邊地區,有一位被人們廣為傳頌的白衣天使。她就是榆林市政協委員、榆林市星元(第四)醫院董事會副董事長、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安鳳蓮。無論是與其共事多年的同仁、拜入師門的后學,還是慕名求醫的病人,都會異口同聲地稱他為 “白求恩式的好醫生”。她高尚的醫德與情操、嚴謹的治學之道,以及精湛的醫學技術有口皆碑。
少年立志報桑梓
1956年10月,安鳳蓮出生在綏德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幼年時生活的艱辛,少年時文革的影響,鍛煉了她堅忍不拔的毅力,使她過早成熟起來,在艱難困苦中不忘勤奮學習。由于自幼生活在大山深處,深感缺醫少藥給父老鄉親所造成的痛苦,她立志長大后要為緩解落后地區廣大群眾求醫看病難問題做出貢獻。1976年她被推薦、考試進入延安大學醫學系,1979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面臨就業的抉擇,她不改初衷,在繁華的都市與貧困的陜北之間,毅然放棄了大城市的優越條件,回到了養育自己的這片黃土高原。
學成歸來育桃李
上世紀八十年代,正是改革開放之初。面對陜北落后的醫療水平,她深深知道只有培養出更多的醫療衛生人才,才能改變醫療衛生落后的根本面貌,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到榆林市衛生學校擔任教學工作。面對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她一心撲在教學上。她經常教導學生“讀萬卷書,學百家長,讀書學習要養成習慣。要做一個好醫生,勤奮是必須具備的素質。因為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踏踏實實學習,并堅持臨床實踐,不斷地積累和磨練,才能有所成就。” 厚實的理論功底、嚴謹的工作作風、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誨人不倦的意志品格,使她很快就成了一名學生敬仰、同事熱愛、領導信任的好教師。十年培養了近千名學生,以至于走進榆林以及周邊地區的許多醫院和醫療單位,經常能聽到“安老師”的稱呼聲。至目前,她先后培養了30多名后備人才,分布我市、區縣兩級醫院重要工作崗位工作,任院長、科主任等職務。
刻苦鉆研攀高峰
1989年9月,因工作所需,她被調入榆林市一院神經內科工作,兼任延安醫學院講師。延大醫學系的系統學習、1984年西安醫科大學的進修、加上十年的教學,使她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功底。在神經內科的臨床崗位上,她勤于思考,善于鉆研,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及時總結經驗,很快成為一名優秀的臨床工作者。1994年2月,醫院為了培養醫療骨干,送她到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內科學習,使她的業務水平更上了一個臺階,有了新的突破。先后于1998年和2000年在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浙江醫科大學邵逸夫醫院進修學習,學成歸來后率先在我市開展了電生理檢查、腦血管病介入檢查、睡眠呼吸監測,開展心理咨詢門診,填補了我市該項目的空白。不僅對頭痛、腦血管病、腦炎、癲癇、眩暈等疾病的治療有特效,而且對神經內科疑難重癥:如肝豆狀核變性、多發性硬化的診斷治療有獨到之處。本人也晉升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被醫院列為重點培養的后備人才,擔任了科主任、醫務科科長。2003年晉升為主任醫師、教授。
為了充實提高新建星元醫院神經內科的發展,她服從組織安排,2003年12月又來到了剛剛起步的星元醫院神經內科,擔任科主任。她一邊選置設備,一邊培訓人員,并在科內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內新藥準入制度和合理用藥、合理使用病人住院費等辦法。先后開展了全腦血管造影,微創顱內血腫清除技術治療腦出血,側腦室穿刺治療高顱壓,血管內溶栓治療腦血栓,血漿置換、大劑量靜丙沖擊治療重癥急性格林-巴利、多發性硬化等,這些新檢查和新治療技術的應用,成功地搶救了大量的急、危、重病人。僅僅三年的時間,就使科室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一舉成為全市一流的神經內科,連續8年被評為先進科室,并被榆林市列為全市神經病學重點學科科室。
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臨床療效,安鳳蓮經常重溫醫書,翻閱古今醫籍,深入研究藥物配伍、相互作用等;她積極求索前沿技術,關注國內外學術動態并一一寫下學習記錄。同時,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留心積累臨床經驗,包括成功案例與失敗教訓,加以總結歸類,匯編成臨床心得和學術論文。扎實的理論基礎,嚴謹的工作作風,不懈探索的科學態度,使她在專業上取得了很多成就,開創了《腦內血腫置多孔管持續引流排空血腫治療腦出血》、腰椎穿刺鞘內給藥治療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及感染性疾病,腦脊液凈化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電子生物反饋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等多項新技術、新方法,并在2007年率先在榆林市成立了睡眠呼吸監測中心。2008年開展了腦血管病介入檢查及治療,填補了榆林市兩項技術的空白,使榆林市神經內科技術達到了省內領先水平,與國內先進技術水平接軌。
隨著各種成就的取得,她也經常應邀參加各地舉辦的學術交流活動,不少醫院要高薪聘請她工作,但都被她拒絕了,她知道,如果選擇離開,無論是自己的學歷或是個人的經濟收入都將有很大的改變,但她仍一心撲在榆林的神經醫學事業上,她不愿意放棄當初立下要為改變當地父老鄉親們看病難、看神經病更難的現狀做貢獻的理想。
醫德高尚樂奉獻
三十多年來,安鳳蓮同志使無數患者擺脫病魔糾纏,告別夢魘般的日子;同時她“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時刻為病人著想的職業道德令大家敬重。送給她的無數錦旗、表揚信中,既有普通百姓的,也有各級領導的。她常說:“一個醫生取得患者的信任不是靠廣告、靠包裝,而是靠高水平的醫療技術,高質量的服務和高尚的醫德,通過病人的體會口耳相傳的,做一名好醫生,僅有良好的醫術是不夠的,還得有高尚的醫德。‘醫乃仁術 ,德者居之’”
在三十余年行醫生涯中,他始終把醫德作為醫生的靈魂,帶領全科人員常年堅持不懈的進行醫德教育,經常利用晨會時間組織大家討論,假如我是一個病人,和病人進行換位思考,自覺抑制商業賄賂,在科內使每位醫護人員都樹立了一切為病人著想的良好風氣,開大處方、開提成藥的壞風氣被杜絕。堅持帶領大家業務學習,通過宣讀專業刊物、病歷討論等多種形式,為大家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形成自覺學習的風氣,爭作一名好醫生、好護士、一切為了病人思想蔚然成風。
她身體力行地實踐著作為醫生的職責與使命,“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一切為廣大患者服務”是她的人生信條。1999年5月,綏德縣中學高三學生徐某,高熱、抽搐、昏迷,她仔細檢查后確診為重癥病毒性腦炎、繼發性癲癇,當時沒有家人在場,患者生命垂危, 大小便失禁,她不怕臟、不怕累,帶領科室人員一邊積極搶救患者,一邊清理患者的嘔吐物、大小便,經過一周的精心治療,患者神志轉清,20天后康復出院,患者的父母握著她的手激動地說:“你給了我女兒第二次生命,我們全家永遠不會忘了您的大恩大德”。
在她的眼中,患者的需要永遠是第一位的。她始終堅持嚴格控制醫療費用的原則,為節省患者的醫療費,該用的必須用,可用可不用的堅決不用。她在日常接診時,除了仔細認真地詢問患者病情,檢查身體外,還仔細地閱讀病人帶來的病史資料,能不重復做的檢查盡量不做,避免了患者不必要的費用負擔,也節省了就診時間,又能在短時間內確定診斷和治療方案。對于經濟困難的患者,她不但上報醫院申請減免費用,切實為患者解決困難,而且常常自掏腰包。2006年7月31日,一位12歲的小女孩,身患重型吉蘭—巴雷綜合癥,送來醫院時呼吸肌麻痹,大面積腦梗死,生命垂危。父母認為治療無望,將患者遺棄病房,不辭而別。安鳳蓮主任二話沒說,一邊組織搶救,一邊自掏腰包,為患者繳納住院費用,同時求助新聞媒體,社會呼吁,籌集善款3萬多元,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類似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當別人說及此事,安鳳蓮主任只是平靜地說:“救死扶傷是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她常年堅持平均每天查房兩次,每天夜晚到病房查看住院病人,常常是上班時間未到,她的身影已出現在病房里了。對待患者向親人一樣,無論病情輕重,患者職務的高低貴賤,她都一視同仁,和藹耐心,對待工作一絲不茍。她常年擔任全院及外院急危病人的搶救會診工作,對于下級醫院向他進行技術咨詢,她都毫無保留的給予指導和幫助,特別是在接到需要急診會診搶救病人的電話時,無論白天黑夜、無論寒暑、無論路程多么遙遠、道路多么糟糕,她都是風雨無阻。據不完全統計,出診大約已有200余次。
建言獻策為民生
身為連續兩屆的榆林市政協委員,她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反應社情民意,同樣行使著“保護生命”的職責,先后撰寫了《關于關注醫務人員心理健康 緩解醫務人員精神壓力的建議》、《關于重視康復學科,從源頭上解決住院難問題的建議》、《關于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營造良好醫療執業環境的建議》、《關于加強平安醫院建設,切實保障安全醫療環境的建議》、《關于榆林水資源保護的建議》等提案,其中《關于重視康復學科,從源頭上解決住院難問題的建議》獲得2013年榆林市政協優秀提案獎;每年她都參加市政協“三下鄉”活動,深入基層,為廣大農村患者送醫、送藥,解除他們的病痛。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多年來艱辛的付出,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贊同和敬仰。她先后榮獲醫院先進工作者、優秀科主任、星元精神大獎、星元精神年獎、榆陽區衛生先進個人、榆林市衛生系統先進個人、陜西省衛生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榆林市優秀政協委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曾榮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榆林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一些獨創性療法達到省內領先水平,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面對眾多的榮譽和贊頌,她一直保持低調平和,以自己執著的追求、精湛的技術,以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和以樂于奉獻的高尚情操,詮釋著醫者仁心的無私大愛,展示了一個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桑梓情懷。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