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員風采

委員風采您當前位置:首頁 >>委員風采

促進教育公平 構建和諧榆林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889次     時間: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協委員、市一中教師 姬雄??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才資源強國,作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六大任務之首,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設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所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公平在教育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它能促進社會公平;教育機會公平,就業機會就有可能公平,從而也會帶來個人發展機會的公平,人們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并分享成果;反之,教育的不公一定會放大社會的不公。
  近年來我市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發展,教育質量整體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設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辦學規模走上了穩步發展的軌道,教育資源也在逐步實現公平配置。但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事業仍面臨著以下一些困難和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研究和探討:
  第一、教育產業化的導向,帶來整個教育事業福利性的持續弱化。這種現象必然直接損害教育的公平性,從而放大社會的不公,作為民生之基的教育必定走向失范和失衡。一方面教育公用事業經費短缺,財政所投入的教育經費主要用于人頭經費。如2007年榆陽區教育系統人頭經費就占到教育事業費總支出的81、5%。另一方面各個學校為了改善辦學條件造成“負債”問題嚴重,如榆陽城區三所普通高中欠債達4500萬元之多,全區城鄉義務教育欠債也有4500萬元。
  導致了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想辦法籌集經費,教育管理都放在爭取和籌措辦學經費上,作為公益事業的教育被打上了經濟效率優先的烙印,教育事業有了一定的產業化傾向。
  第二、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影響了教育事業發展的合理性與均衡性。首先是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的不均衡。農村教學質量不高,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師待遇低,教學和辦公環境、教學設備圖書資料、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和城內學校相比均有差距,隨著城市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教育水平與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其次是學校之間的不均衡。重點學校的教學環境、教學設備、師資隊伍、學生生源都遠遠好于非重點學校,從經費方面來看,地方財政投入相對較多,并且學校本身的收入也不錯,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而非重點學校辦學經費不足,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學環境、教學設施薄弱,學生生源不理想,教師學生思想消沉,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學校之間發展的不均衡。三是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民辦教育實際上地方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政府對民辦教育在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給予的扶持是有限的,遠不及對公辦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四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資源不均衡。目前我市的公辦職業教育中學還很少,而且缺少統一的政策規范和企業投入支撐,使得職業技能教育相對于普通教育還比較滯后,直接影響著地方工業化的水平和質量。由于教育發展的嚴重不均衡,導致上學難、擇校熱的現象愈加凸顯。
  第三、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強化了公眾的不公平感,激化了擇校競爭。近年來,通過市、區兩級政府的共同努力,榆陽區新建了七所學校,有效地緩解了城區上學難的問題。雖然城區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也增加了許多,但公眾的不公平感受卻比以前更為嚴重。究其原因,問題不是出在好學校在減少,而是公眾的不公平感受主要來自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過程,F在我們的優質教育資源是按照三種不同的概念分配的:第一類是公費生,按照考試公正,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獲得教育機會;第二類是自費生,分數不夠用錢補,即“以錢擇校”;第三類是關系生、條子生,是“以權擇!。由于打破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競爭原則,從而導致了教育不公的增加。
  第四、“后進生”不公平地被忽視也是教育領域的不均衡。從基礎教育的內部關系來講,教育學理論認為,教育必須適應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發展,滿足其身心發展的需要;A教育應注意關注“后進生”的發展,但這方面卻很少引起足夠的重視,F在我們的學校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優秀生身上,“后進生”往往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一些學校為了保證升學率,想方設法讓“后進生”轉學輟學,一些教師按成績排座位做法,其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失去了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在受教育者中出現了一個“后進生”的弱勢群體,這是教育發展中的一個很大的隱患,也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第五、流動兒童的更高階段教育問題應該引起關注。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是一個大趨勢。流動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已經被重視,但事實上農民工子弟初中后的教育問題已經出現,更應值得重視。他們既不可能回農村務農,也沒有在城市社會安身立命的技能,很可能變成城市的不穩定因素。由于初中后教育是非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又比普通教育更為昂貴,如何向農民工子弟提供初中后職業教育成為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應當提到議事日程。以上這五個方面問題都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要實現我市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就必須采取以下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推進教育的革新與發展。
  一、重塑新的教育理念,引導教育的均衡發展
  樹立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走官民結合、立體結構、能力本位、均衡發展的現代化教育之路。有必要從民生、工業化、現代化視角出發,充分調動政府、社會、企業、家庭這四方面的資源,促使各個層次的教育都能夠獲得大發展。同時以能力本位替代學歷本位,讓各個層面的教育事業得到均衡發展。以滿足城鄉居民對教育的多層次需求,并為我市工業化的升級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本。
  二、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保障教育的公平發展
  首先,政府要加大財政性教育投入,通過提高教育的福利性來增進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對各學校的教育債務政府要逐步買單,以強化教育事業的福利性,弱化教育事業的產業化導向。其次,要引導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讓企業也進行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投資,發揮企業在教育投入方面的應有作用。在西方國家,企業是勞動者人力資本投資的主體,我們也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第三、要加大政府對民辦教育的扶持力度,帶動民間資本、調動社會資源來辦教育。
  三、發揮政策的規范作用,促進教育的公平發展
  1、實行財力保障均衡政策。資金投入方面要均衡,從我們榆陽區實際來看,有必要向非重點學校傾斜,尤其是這兩年新辦學校需要完善的東西很多。通過增加投入讓弱勢學校辦出自己的特色,將弱勢轉化為優質教育資源。
  2、制定一個基本的辦學標準。城鄉之間、校際之間辦學的基礎條件要實現均衡,教育行政部門就必須出臺一個基本的辦學標準,比如一所學校應該有多少個班級、多大的辦學規模是適度的,應該有哪些基本的辦學設備等等,這個標準不是各級各類示范學校評估標準,而是一個基本的辦學標準。政府應該把有限的教育經費投入到各個學校基本設施的均衡發展上,而不是重點發展個別示范學校。我們現在所講的上學難并不是上不了學,而是上好學校難,很多家長不惜花上萬塊錢到處托人找關系也想把送孩子到城內僅有的幾所省級或市級示范學校里,這樣勢必會加重社會、學校和家庭的負擔。學校的特色應該體現在內涵方面,基本配置方面應達到相對均衡,這樣就會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3、建立教師定期交流制度。教育的均衡,關鍵是教師和學校的管理。我們應該像新加坡及香港那樣,建立教師定期交流制度,讓教師在一個區域內即城鄉和校際之間流動,這樣把教師的資源配備相對優化起來,制定政策讓一些名師到弱勢學校去交流或兼課,帶動這些學校盡快提高教學質量。
  4、落實扶持民辦教育政策。應允許民辦學校有一定盈余滾動發展,要把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作為相互協調的整體,落實對民辦教育的師資調配、教師待遇、經費補貼等政策,調動社會資源來辦教育。
  5、制定政策消除不正當競爭。制定政策抑制學校之間搶生源,應依據初中綜合考評成績,給初中學校分配高中入學名額,使學校之間由“升學競爭”轉向“辦學競爭”,從而推動學校提升教學質量,提高辦學水平。同時嚴格禁止那些師資優、設備佳、條件好的學校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放棄原則、違背教學規律、違反規定擴大招生,以此來逐步消除“關系生”、“條子生”的不正,F象。
  四、關注弱勢群體,促進教育公平
  關注“后進生”的身心發展,從基礎教育內部促進教育公平。20世紀80年代誕生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一個人的智力至少有八個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智力發展方面的優勢和特長。創造力的“潛能發展理論”認為,人人具有創造力,而且創造潛能是可以開發的。按照這一理論,我們所說的后進生其實都是有潛能可挖掘的。學習的教育應該從他們的身心健康需要出發,給他們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不受歧視。同時,要禁止學校進行狀元宣傳、班級按學習成績排座位等現象存在。
  關注農民工子弟初中后的教育已成為當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如何向農民工子弟提供初中后職業教育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首先要大力促進我區職業教育的發展。其次職業教育方面應該給農民工子弟一些優惠政策,讓他們上得起、愿意上,使他們成為擁有一技之能的合格勞動者,成為構建和諧榆林的建設者。(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389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