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風采
建設特色文化大市更須重視農村文化發展
市政協委員、市行行行培玉廣告公司總經理 石培玉 近年來我市提出建設特色文化大市的目標,經過努力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文化大發展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和境。我們必須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扎實推進農村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建設特色文化大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首先,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保障人民的文化權益,就是要保障基層群眾的文化權益,基層需要文化生活,農村更需要文化生活。我市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農村,沒有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何談建設特色文化大市?!目前,基層群眾文化相對來說還比較薄弱,農村文化現狀基本處于自然狀態。具體表現為文化基礎設施差,缺陣地,少隊伍,不少民間文化藝術瀕臨失傳的境地。這種現狀必須引起我們政府的高度重視,并盡快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解決。
其次,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榆林文化的亮點是民間文化,建設特色文化大市就是要重視民間文化。民間文化的根在農村,讓廣大農民參與社會主義大文化建設,才能激活文化的生命力,才能讓榆林特色文化有亮點、有看點、有重點。同時,要特別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這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文化發展和延續的根基,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因此,傳承民族文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按照黨的十七大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結合我市建設特色文化大市的實際,我們的政府和相關部門在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進程中,須緊緊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構建陣地夯基礎 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陣地建設是基礎。政府應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傾斜鄉鎮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室的基礎設施建設,要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局中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全面實施。確保鄉鎮、村文化站、文化室基礎設施齊全,軟硬件配套,活動內容豐富,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享受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成果。
二、培養人才謀發展 農村文化事業大發展,培養一支鄉土文化藝術精英人才是關鍵。政府和相關部門要有規劃有目標地選拔培養一批鄉土民間文化藝術的專業人才,靠這些人才的專業技能和開拓創新的事業心,積極組織、引導、帶領農村廣大農民參與社會主義大文化活動,撐起農村文化藝術發展的新天地,促使農村文化事業能持續健康、又好又快地發展。同時,要積極發現和挖掘民間老文化藝人的傳家寶,要有專人來學習繼承,弘揚廣大,使之不失傳、留得住,再現應有的文化藝術魅力,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瑰寶。
三、文化搭臺唱大戲 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就必須要開展經常性的文化娛樂活動搭臺唱戲才能使農村文化活動方興未艾,充滿生機與活力。我們政府要做的事就是精心組織,因勢利導地讓群眾參與大文化活動,讓文化這臺戲能唱響唱紅。應充分利用元旦、春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局部或全局性的文藝調演活動,為群眾搭建一個文化活動的平臺,提供一個展示才藝的天地。如橫山縣連續三年舉辦了三次陜北焰火節暨文藝晚會活動,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難以估價的,真正收到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雙贏的喜人成效。同時,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可以利用農閑季節、節假日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使農村的社會主義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成為凝聚人心,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條有效途徑。
四、創新機制添活力 農村文化事業要發展,必須要創新機制,走社會辦文化的路子。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要積極鼓勵和扶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吧罨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边@是黨的十七大所提出的要求,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推進農村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為建設特色文化大市場增添活力和生機。
五、加強領導是保證 重視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首先要領導重視,加強領導。一是要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抽調精兵強將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協調和領導。并制定出科學的發展規劃,按規劃實施,按規劃落實,確保農村文化建設的各項措施指標不落空。二是要資金投入。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必須要加大投入,沒有投入就不會有產出。尤其是在農村,資金困難形成對文化發展的嚴重制約。因此,政府須加大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讓和諧文化的春風惠及廣大農村。三是要積極組織文化工作者深入農村,堅持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創作出反映農村、反映農民生活變化的精品來,為廣大農民奉獻上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食糧,讓農民共享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豐碩成果。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睘榇,我們在建設特色文化大市的進程中必須重視農村文化的發展,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征程中更須重視農村文化的發展。這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記這一條。(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