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風采
發揮文化引領作用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全民動員共建“文化榆林”
(市政協委員、佳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賈正蘭)關于文化的重要,有太多的理論成果,我在這里先列舉幾個例子:楚漢相爭時,四面楚歌瓦解了項羽的軍心,導致一代霸王慘敗自刎;抗日戰爭中,一首義勇軍進行曲,喚起了中國千千萬萬抗日救亡的心,眾志成誠成為抗戰勝利的重要因素;面對二戰后一片瓦礫,破敗不堪的城市,德國人最先修復和重建的不是大飯店和商廈,而是音樂廳和歌劇院,德國有到處都是坤士,高度文明發達的今天與這個國家重文化甚于重口糧有密切關系。巴西有一個酷愛讀書的屠夫常說:“任何一個人只要閱讀了足夠多的思想家和文學家的著作,就會追問自己:我究竟能為改進這個社會做些什么?”于是他利用通過屠宰業賺取的錢在市中心一條主干道上的所有公共汽車站,免費為上下車的乘客提供袖珍本的文學讀物,啟動了一項令人注目的大眾閱讀計劃。上述幾例所例舉事例或小或大,無一不說明文化之重要。?圍繞文化大市建設,近年來我市對文化工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投入力度明顯加大,城鄉文化陣地建設富有成效,群眾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榆林文化的對外影響力也日益擴張。但是,相對榆林經濟增長速度連續六年保持全省第一的強勁勢頭,我市文化建設相對滯后,文化氣息還不夠濃厚,群眾文化受益面還不廣,先進文化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滲透力,影響力還不充分,面對榆林南北差距拉大、城鄉發展失衡,意識領域中思想不解放、精神不振、進取心不強、好漢甚至山漢習氣彌漫、暴發戶心態存在等影響榆林整體形象、投資環境和事業發展的種種現象,加強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榆林可以說任重道遠。?針對榆林文化建設實際,我認為下一階段工作中,在進一步確立“大經濟,大文化,大環境,大服務”理念的基礎上,一要牢牢把握文化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方向,堅持面向大眾發展文化事業,讓文化貼進尋常老百姓;二要充分發揮文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引領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凝聚百萬民心,為提前實現黨代會確定的宏偉目標鳴鑼開道;三要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利用,堅持不懈致力于公民內在素質的提升,潛移默化推動榆林社會文明進程。建議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圍繞文化育人和推動社會文明目標,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和滲透作用?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軟實力作為核心競爭力在當今時代被受重視,這個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智慧的結晶,它所強調的以人為本、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精忠報國,見利思義、明禮誠信等傳統美德,在修身立德、振奮精神、整合社會力量、協調利益矛盾等方面的作用古今受益。文化就仿佛一個貴族,絕不是暴發戶,至少需要三代才能養成?v觀人類歷史,從沒有一蹴而就的文化成果,也沒有畢其功于一役的文化戰役。文化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為了建設一個文明社會,有些事情,并不需要花費多少錢多少力,只要肯用心,有一份實實在在的社會責任感,就能收到實效。汲取傳統文化營養,營造榆林文化氣息,事情雖小,意義重大。建議通過多種形式在進入榆林的各大通道送上榆林人的歡迎和問候;圍繞文明習慣養成有計劃地增設露天和熒屏公益廣告、溫馨提示;根據不同的節日策劃、組織彰顯相應文化內涵且各具特色的節日文化活動;倡導公共場所尊重他人、自覺排隊、文明禮讓的風尚;加強商場、酒店等窗口服務的文明禮儀水平;設置公共車站點等街頭讀報欄,提升商業廣告的文化品位和含量。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個城市的公共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本質與修養。要強化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倡導開展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活動,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實現文化育人目的。要豐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調研,靈活總結,加強引導,巧立名目,將群眾投票和團體、單位評獎相結合,圍繞“文化榆林”、“衛生榆林”、“生態榆林”、“平安榆林”、“文明榆林”的打造,多領域、多層次開展各類文明創建活動,培養總結,提煉和弘揚榆林人精神,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共創文明榆林的積極性,構建公民道德體系,提升榆林城鄉文明程度。
二、提供彰顯榆林文化的平臺,通過整合旅游文化資源推動文化事業發展
1、開展榆林特色文化鄉(鎮)村、街區,特色文化專長人才,榆林民間文化藝術特色項目、特色區域等評選命名活動。建設特色文化大市,就需要研究什么是榆林的特色。近年來,榆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申報上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結合這些成果的利用,圍繞榆林文化特色,我們得給這塊土地一些提的響的名堂,給自己以底金,給來客以說頭,因此我認為非常有必要評選命名榆林文化名鎮(鄉)村、民歌之鄉、石雕藝術之鄉、剪紙藝術大師、黃土歌王,以特色和專長豐富榆林文化旅游內涵,提升公民的本土文化自豪感。
2、借鑒平遙國際攝影節等知名文化活動,舉辦各種門類的文學藝術創作大賽,通過與高規格媒體合作、名人評獎和重獎優秀作品,吸引大范圍名家高手圍繞榆林文化旅游資源開展創作活動,征集文章、民歌、劇本及書法、美術、攝影等各種門類的文學藝術佳作,以活動賽事和成果的宣傳、利用來繁榮文藝創作,吸引國內外關注。
3、開辟“榆林人看榆林”旅游線路,通過旅游文化資源整合來滲透文化的影響?文化是旅游的生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化與旅游歷來相伴相生,相得益彰。榆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然風光雄奇壯美,民間文化豐富多彩,但由于種種原因,生于斯長于斯的多數榆林人對此并無太多感受,公眾對“文化榆林”的認同不夠,自豪感不足,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意識淡薄,自覺不自覺的破壞行為時有存在,一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得不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在榆林經濟發展快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開辟“榆林人看榆林”旅游線路,我認為有如下好處:一是能使榆林人以游客的身份,通過導游介紹和現場景點展現,深入了解榆林歷史文化、文物古跡,提升公眾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歷史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二是能就近、省時、省錢組織有出游愿望但受各種條件制約無法遠行的游客實現旅游愿望,通過創新旅游產品吸引本地游客,啟動榆林本地市場。三是能推動各景點進一步完善服務設施,不斷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需求,為更大范圍的旅游接待打好基礎,促進我市旅游業由目前的組團社向地接和組團并舉轉型;谏鲜稣J識,建議開展“我心目中的榆林最佳旅游線路”設計大賽,發動旅行社和策劃機構及各界愛好者廣泛參與,自行設計,現場講解,將我市自然風光、歷史文化、人文景觀通過景點串聯融入設計,聘請專家和名人評選,重獎優秀設計方案,并在此基礎上開辟“榆林人看榆林”旅游線路,利用雙休節假等,根據游客的不同需求,開辟不同的線路,提供各具特色的產品,由政府引導、企業運作,啟動榆林休閑旅游市場,讓尋常百姓也能享有出游的快樂,通過全民參與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發展。
4、盡快組建榆林旅游集團,依靠龍頭帶動推動榆林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榆林目前旅行社小、弱、散,景點聯合不夠,產品開發不力等狀況,組建榆林旅游集團迫在眉睫。這樣的集團因為擁有雄厚實力,系統的功能,所以在創意劃策、市場開拓、商品研發等方面會有良好的效果。時不我待,我認為早組建早受益,應抓落實建成效。
三、面向大眾發展文化事業,讓全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1、抓好重點文化設施建設。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這方面的安排令人振奮,我覺得還要特別注意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選址的科學性,功能設施的超前性,建筑設計的藝術創造性,使之成為具有鮮明榆林風格和恒久文化魅力的標志性建筑。
2、發揮鄉村文化陣地作用。提起農村文化,群眾都很懷舊,F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人溫飽無憂,但享有豐富的群眾文化卻成了一個奢侈的心愿。鄉上建文化站了,村上有文化活動室了,但“有廟無和尚”是不少地方相同的情形。老百姓說“不是沒雞窩,就是缺少下蛋的雞”,所以充實專長人才,落實文化活動經費,組建農村文藝協會,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已成了鄉村文化工作的當務之急。要堅持文化事業的公益性,充分發揮公共財政在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特別要注意加大財政補貼力度,以獎代補等靈活形式,扶持文化藝術團體下鄉進村。要明確縣、鄉兩級政府的文化責任,引導成立農村各類文藝協會,組建農民自己的文藝團隊,組織舉辦鄉村文化節、農民藝術節、傳統廟會、集會等節慶活動,開展鄉村文藝活動,把文化活動辦在老鄉的家門口。
3、文藝創作、文化傳播要面向大眾。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活中強調“文藝不能脫離大眾”,“要辦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多年來,雖然“為人民群眾服務”一直是我們堅持的文藝工作方針,但貼近生活、貼進農村和農民的文藝產品依然不是很多。由于長期缺乏零距零的體驗與現場互動,許多農民的文化意識和文藝細胞已近“冬眠”,不僅使農民文化素質提升腳步遲滯,農村文化活力不足,而且也使得賭博、迷信等種種不良文化乘虛而入。因此,要堅持面向大眾發展文化事業,建立嚴格制度和利益激勵機制,鼓勵深入農村、深入群眾開展創作活動,生產富有鄉土氣息,通俗易懂、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產品,特別是通過創導排演群眾身邊人、身邊事,活躍群眾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4、建立激勵機制,依靠人才興文。人的因素是決定性的因素,要樹立人才是文化發展第一資源的觀念,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養、引進、選拔和激勵機制,創新文化隊伍育人選人用人形式,整合社會人才資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文化人才庫和群眾文藝節目庫;籌措資金設立“榆林文藝精品獎”,“榆林文化藝術成就獎”,“推進榆林社會文明先進個人”“榆林文化產業發展特別貢獻獎”等政府獎項,以杰出的文化專門人才促進創作繁榮,以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以文化名人、名家提升榆林文化品位和形象,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發展環境,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臺,創造有實現空間,貢獻得到社會尊重,讓文化人才名利雙收。?各位領導、各位委員,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先導和旗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的經濟是文化經濟,文化已深深融入經濟之中,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承擔跨越發展重任的榆林,只有高舉“文化制勝”的大旗,不斷學習借鑒,不斷探索總結,充分發揮文化引領經濟發展,文化服務經濟社會,文化推動社會文明作用,才能贏取長久的發展。(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