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員風采

委員風采您當前位置:首頁 >>委員風采

打造經濟發展推進要素 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810次     時間: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協委員、市科技局局長 韓宇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性力量。當今世界各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在科技,科技的本質在于創新,創新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創新支撐發展,科技引領未來。
  誰在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在發展上掌握先機,贏得主動。一個地區競爭優勢只靠基本要素難以維持長久,只有那些擁有推進要素的地區才能保持其競爭優勢。因此,推進要素對于區域競爭力最為重要。?“十一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科技工作遇到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按照“建設創新平臺、推動重點研發、組織科技創業、支撐協調發展”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積極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要看到。我市科技進步和創新水平與加快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建設創新型榆林的目標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科技創新體制不夠健全;科技進步貢獻率低;科技創新資源不足;科技人才匱乏、結構不合理;科技投入不足、渠道不寬;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自主創新能力弱;專利申請數量少、質量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深刻認識到,榆林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和市委二屆三次會議及全市科技科普大會精神,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引領、支撐、帶動作用,全面推進科技創新。通過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迅速培育后發優勢,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我建議在具體舉措上應樹立“一種理念”、堅持“兩個結合”、實施“三大工程”、建設“三個平臺”、強化“四個支撐”。
  (一)樹立“一種理念”。就是要樹立抓科技就是抓經濟、抓創新就是抓發展的理念。要從大局著想,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榆林擺在突出位置,充分認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科技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努力創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榆林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輿論環境和社會環境。要積極引導企業成為研發投入主體,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全市上下共同重視、支持、參與、投身科技創新工作的氛圍。
  (二)堅持“兩個結合”。一是堅持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我市科技研發能力不強,現實的市情、現有的基礎,決定我們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緊緊扭住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這一中心任務,借鑒神木蘭炭產業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優化升級的經驗,今年要重點放在打造神府金屬鎂產業基地上。要依托大企業、大集團和產業園區,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把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在引進基礎上的創新,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努力造就一批民營科技和高新技術企業、知名品牌,大幅度提高我市綜合競爭力。二是堅持研究開發與應用推廣相結合。以研究開發為主體,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加強科技攻關,開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高”(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產品。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堅持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為目標,充分發揮科研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推廣。
  (三)實施“三大工程”。一是實施“61211”科技創新工程。
  “十一五”期間,在能源化工、現代農業、裝備制造、新材料、水資源和環境保護、城鎮化與城市發展6大領域,組織實施10個重大科技專項,攻克一批關鍵技術,開發一批名牌產品;重點支持20個重大產業化項目,形成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重點企業和主導產業建設10個工程技術中心和研究中心,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主導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支持建設10個科技園區和示范基地,充分發揮人才的聚集作用和技術的輻射帶動作用,從而實現科技的國際化、信息化、專業化、市場化,建成項目帶動型、實用推廣型、特色創新型、群眾受益型的科技體系。2008年,要組織實施4個重大專項,支持8個產業化項目,6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8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二是實施“科技創業工程”。抓好市科技創新大樓、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建設,鼓勵和引導更多的企業到能源化工“兩區六園”、兩大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和八大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創業。積極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激活科技創業主體,引導鼓勵更多的民營企業走向科技創業前沿。加強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在雙向選擇和建立利益共同體上取得突破。向外招引各類科技人才到我市開展科技創業,把榆林變成高層次人才科技創業的熱土。圍繞煤、氣、油、鹽等行業和農副產品加工行業,加大環境污染治理、清潔生產、工業廢氣物排放等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力度,重點對蘭炭、金屬鎂、采礦、皮革、毛紡、地毯、造紙、食品加工等富民工程進行技術改造和資金整合,促進高新技術產業與當地傳統產業上下游的緊密銜接,提升傳統產業水平。三是實施科技管理創新工程。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和科技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建立科技創業園區,促進兩大專項十大科技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完善科研機構業績考核辦法,建立健全新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積極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把科技行政管理的重點轉移到規劃引導、政策調控、綜合協調、公共服務上來。改革和完善科技獎勵、技術成果作價入股等機制,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性,激勵科技人員投身于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培育等科技創新活動。
  (四)建設三個平臺。一是產學研合作平臺。充分利用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和科技資源聚集的優勢,積極探索產學研結合的新模式,促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建立研發機構、產業技術聯盟等創新組織,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動機制,推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多出科技含量高、市場需求大、產業化前景廣闊的科技成果。加強與國家煤科總院、西安交通大學、陜西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及西安科技大學等院校產學研戰略合作,以創業中心和中小企業為載體;推動我市“兩個基地、一個中心”建設。二是農技推廣平臺。以農業院校、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為主,建立健全新型農技推廣體系,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特色農業,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三是中介服務平臺。積極推進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和各類專業型孵化器建設,大力發展科技評估、技術咨詢、技術交易、技術信息服務等中介組織,著力提高科技中介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五)強化“四個支撐”。一是經費支撐。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嚴格按照國、省、市科技投入要求,市本級和北六縣區科技三項費要達到財政預算支出的1?5%以上,南六縣要達到1%以上。建立完善分層投入、分級管理、重點保障、滾動發展的科技投入保障機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和中小企業貸款擔;,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推行和規范科技經費預算管理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引導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產業傾斜,鼓勵企業和社會向科研與科技產業投資,促進技術與企業、科技與資本、市場和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逐步建立以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銀行支撐、社會融資的多渠道、多層次投融資機制。二是人才支撐。要緊密圍繞和諧榆林建設,以培養造就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為重點,建立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激勵新機制,真正做到謀劃發展的同時考慮人才保證,制訂計劃的同時考慮人才需求,研究政策的同時考慮人才導向,部署工作的同時考慮人才措施。要進一步加強同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各大公司之間的技術協作。通過聯合開發研制,培養自己的技術骨干。要善于識才、聚才、用才、容才,通過科研項目開發、技術難題攻關、組織專家培訓、開展學術交流等方式,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梯次合理、素質優良、新老銜接、數量充足,能夠滿足能源化工基地建設與和主導產業發展的富于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培養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水平的專家。三是政策支撐。在全市科技科普大會上,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決定》、《榆林市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榆林市“十一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關于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建設創新型榆林的若干政策規定》和《榆林市“61211”科技創新工程實施方案》等文件。這些文件和政策的出臺對加強我市科技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要注重落實,一要抓緊制定和出臺尚未完成的實施細則,使各項政策能真正得以實施。二要會用、用好政策,促進自主創新。三要不斷完善政策,在財政、金融、投資和政府采購政策等方面,繼續為自主創新拓展空間。四要抓好政策落實工作的督查。四是知識產權支撐。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是用金錢買不來的,市場換不來的,我們要立足實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建設知識產權創新體系、應用體系、保護體系、服務體系、管理體系,提高知識產權的創造能力、應用能力、保護能力、服務能力、管理能力。積極引導和支持專利申請,設立榆林市專利專項資金,加大對發明專利申請的資助力度,促進創新成果知識產權化。建立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立項中的知識產權論證制度,支持和引導企業采用先進的專利技術。圍繞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和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開發,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企業和主導產品。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和商標注冊工作,大力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利用高新技術提升農產品加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榆林名牌產品推向全國,推向世界。(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151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