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風采
關于榆林市區人居環境的思考
。ㄊ姓䥇f常委、綜合業務處副處長 邊兆芳) 榆林城已有600年的歷史,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榆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幾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步伐的加快,特別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創建省級“衛生城市”、“環保模范城市”,為全面提升榆林城市品位,改善城區人居環境狀況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現就如何改善榆林市區人居環境談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主要成就
(一)城市總體規劃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二)居民居住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三)城市道路網建設加快
(四)城市園林綠化廣場建設成效明顯
(五)城市給水、排水系統建設取得成績
(六)城市環境衛生得到進一步改善
(七)城市供氣、供熱初見成效
(八)古城步行街和城墻得到恢復
(九)經濟開發區建設步伐加快
二、榆林市區人居環境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榆林市區城市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人居環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隨著榆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區迅速擴展,周邊農村大幅納入市區范圍,農村人口迅速向城市流動集中,城市管理日趨復雜,城市基礎設施負荷不斷增大,問題越來越突出。
(一)城市建設投資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
目前,城市公用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遠遠趕不上城市發展的需要,2006年投入在城市建設與管理的資金只有1?3億元,占地方財政收入356億元的3?7%,這與建設省級“衛生城市”、“環保模范城市”的目標,與建設綠色生態名市,與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相匹配的高度文明、高度現代化城市的目標相差甚遠。
(二)城區土地管理問題較多
土地是城市最寶貴的資源,應是由政府完全控制的資源。但是,榆林城區現有土地有相當一部分掌握在單位和個人手中,農民集體所有土地非法轉讓,國有林地通過各種渠道轉入個人和開發商的手中,一些企業利用政府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圈占土地。目前政府儲備的土地數量很少,僅有600畝,開發區的非工業用地也不足1000畝。土地不足,直接影響基礎設施建設,影響到公共建筑建設。同時土地非法炒買炒賣現象也較為嚴重,一方面導致土地價格上漲、房產價格上漲,另一方面因土地問題引發的上訪事件較為突出。
(三)城市規劃的實施隨意性較大
榆林市城市規劃經過修編以后,將是高水平、高質量的,很具有指導性。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過去在規劃的具體執行過程中隨意性較大,主要是規劃管不住個別單位和個別人,規劃管不住房地產開發商,規劃管不住外來企業,規劃管不住農民。有時某個單位和某個人的一句話就改變了規劃,有時開發商為了經濟利益最大化,千方百計、絞盡腦汁改變規劃,外來企業財大氣粗有時也改變規劃,農民為了自己的利益和政府討價還價,政府只能妥協改變規劃。從而,使規劃變成了空話,綠地變成了樓房,水源地變成了工廠,造成后來的拆遷難度大,公共建設用地無著落等困難。
(四)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綜合執政能力不強
目前,榆林市區居民的法律意識、交通意識、城市意識、環保意識還較差,城市管理的以人為本、科學管理水平不高,以罰代法、以罰代管的現象較為普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普遍存在,加之,土地價格高、拆遷補償難以及其它原因等,城管部門的綜合執政能力顯得較為弱小,使許多基礎設施和公共建設停滯不前,該拆的拆不倒,該建的建不起,有時出現將就和湊合的現象,如建榆路的建設、駝峰路的建設、青山路和紅山路的改造以及學校的修建等。
(五)城市居民住宅區公用設施少,環境質量差
1、平房建筑面積大、環境差。截至2006年底,市區共有平房建筑面積488?76萬平方米,占市區住宅總建筑面積920萬平方米的53?1%,這類住宅區主要有:一是民清到建國前后的老式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大街兩側的古城墻內。這些住宅經過多年的改建、添建,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較差,改造困難,有些院落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但無人保護,幾乎敗落成危房。二是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平房居住區,建筑標準很低,環境很差,建筑密度50%以上,容積率0?6—0?8,公共基礎設施和環境衛生差,沒有任何綠化和文體及停車設施,特別是城鄉結合部,環境衛生更為惡劣,差距極大,改造相當困難,是目前人居環境建設的“頑癥”。
(六)市政公共基礎設施滯后
1、路網建設不合理。2000年以來,榆林市區人口由10多萬發展到36萬,而建成區的道路網仍然是以前形成的七縱四橫。具備6米以上雙車道的主次干道僅有18條,總長51?6公里,榆林市區的道路屬于組團式結構,組團與組團間連接的道路少;組團內南北通道多,東西通道少,斷頭路多;道路通行率低,環行困難。
2、水資源短缺,給水普及率不高。榆林是一個水資源匱乏地區,人均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隨著榆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水資源將是制約榆林城市發展的最大“瓶頸”。十一五期間城市用水可以保障,十二五期間日缺水8?5萬立方米,原確定的城市生活用水水源已改為工業用水,將出現水荒問題。城市自來水普及率仍未達到人居環境指標的98%。
3、集中供熱發展極為緩慢。城區內現有需供熱建筑面積約1132萬平方米,其中樓房680萬平方米,平房454萬平方米,需供熱居住建筑總戶數約8萬余戶。目前,集中供熱面積210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15%,按人居環境指標,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應達到60%以上。天然氣采暖面積125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11%。其余的均由燃煤鍋爐分散供熱,面積達837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74%。
4、供氣指標不足,發展緩慢。2007年榆林城區發展用氣12711戶,全年用氣量為3000多萬立方米,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榆林市區燃氣率只占65%,按照人居環境指標,人居燃氣率應?95%。
5、排水管網不健全。由于排水設施標準低、設施陳舊等因素,造成市區的新建路、長城路、柳營路、航宇路以及東沙部分路段等排洪管網堵塞嚴重,每逢夏天暴雨時,泥沙淤積,洪水、污水四溢,部分路段積水成河,造成交通擁堵,給過往的車輛和行人帶來極大的困難。同時,建成區還有相當大的區域沒有排水主管道,特別是平房區生活廢水排出困難。
(七)市區綠地建設緩慢
1、榆溪河綠帶破壞嚴重。榆溪河是榆林的母親河,榆溪河及兩岸的綠色景觀帶被譽為榆林“城市之肺”。1992年在編制榆林市總體規劃時,國家建筑大師張錦秋對榆溪河綠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并作為一條重要原則寫入規劃。但在實際中,大片的河流綠地和農田,破壞現象極為嚴重,如果再不進行保護,我們將會失去這條綠色長廊,城市也隨之失去生氣、靈氣和活力。
2、公共綠地少。目前,榆林市區公共綠地面積很少,雖說人均為4?76平方米,但遠遠達不到“雙創”指標,按照人居環境指標要求,城市人居公共綠地面積應達到7?5平方米。除了三大廣場以外,幾乎沒有什么公共綠地。
(八)市區公共建筑和設施少,分布不合理
1、公共建筑分布不合理。榆林市區城市建筑的一個重要缺點是:住宅和辦公建筑多,公共建筑和公共設施少,并且分布不合理。目前,圍繞新建路和長城路的中小學校有6所、綜合醫院3家、大型商場6家,酒店7家,長途汽車站2處,這些都處于市中心、繁華地段,嚴重地影響了城市交通。
2、公共交通建筑無地建設。目前,市區沒有一個專業公共停車場,各種車輛停放只能靠占用人行道和機動車道。公交車無專業始發站,馬路作業現象嚴重。在修建廣場時曾有不少委員建議在廣場下面修地下停車場,但沒有被采納,造成車輛無處停。市區的兩個長途汽車站搬遷用地無著落。
3、公廁沒有建筑用地,居民上廁難。目前市區共有公廁117個,其中17個是水沖式,但大部分都是過去遺留下來的。整個西沙幾乎沒有什么公廁,市民上廁極為困難,特別是外來人口。按照陜西省衛生模范城市指標要求,應該有136個公廁,全都是水沖式。
4、教育問題比較突出。目前市區共有中小學校39所、教學班1014個、在校學生67420人,按現在人口數量,市區短缺近20所中小學校;造成班額過大,初中最大班級達到近100人,擁擠現象十分嚴重。十一五期間計劃新建十六所中小學校,2007年已建成7所,其中5所已招生,2所在2008年速招,下余的9所于2008年、2009年建設完成。目前整個膚施路周圍還沒有一所中小學校,上學難的問題仍然存在。
5、文化體育設施落后。城區現有文化機構23個,原有的影劇院、少年官幾乎改做它用,歷史文化古跡保護不到位,新建文化設施更為短缺,滿足不了市民的需求。
6、醫院布點不合理,缺乏綜合性大型醫院。市區共有三級乙等醫院二所,二級醫院6所,有診所152處,藥店68個,基本上能滿足居民買藥就醫問題。但市內綜合性醫院都集中在老城區,新改建的市一院、二院和新建的市綜合型醫院又都集中在開發區,布點極不合理。
(九)城市公共交通問題極為嚴重
1、交通擁堵現象嚴重。目前,榆林城區有各類機動車約58600余輛,其中汽車約24600余輛,摩托車、三輪車34000余輛。另外,外籍外區進入榆林城區的車輛約10000余輛。車輛和車流量的不斷增加,使人民路與長城路十字、榆陽路與新建路十字最高峰期一小時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車流總量分別達到1?1萬車次、近萬輛次,航宇路每天車流量達到5500多輛,車輛擁堵現象嚴重。
2、公共交通發展極為緩慢,百姓出行非常困難。目前榆林市區有公交線路11條,公交車157部,出租車710部。但這仍遠遠滿足不了城市快速發展和人口迅猛增長的需求。按人居環境指標,每萬人應擁有公交車10-20輛,短缺100多輛;每萬人擁有出租車20-30輛,約短200輛。百姓出行極為困難,特別是下午6、7點鐘以后,這也是黑車數量迅猛增長的主要原因。
3、公交車、出租車管理體制滯后。目前,榆林市區內的公交車和出租車體制落后,管理不順,所有權和經營權不分,公交車全部為私有,出租公司小而亂,弊病多,造成目前公交車行車野蠻,服務質量極差,乘客極不安全,并且收車時間太早。出租車拒載、宰客、甩客、搭客現象極為嚴重,投訴監督機制不健全,廣大市民出行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怨聲載道,這也是私家車數量迅猛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十)市區環境污染嚴重
1、空氣污染嚴重。榆林城區空氣污染具有典型的季節性特征,同時受風沙天氣影響,空氣環境質量較差。2007年空氣質量好于國家二級標準的天數為278天,而“雙創”指標要達到292天。
2、水環境潛在隱患大,污水處理設施滯后。榆林城市水源評價結果基本良好。但市區飲用水源地污染企業多、水資源污染隱患較大。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廠尚未建成,市區生活污水和簡單處理后的工業污水均直接排放到榆溪河,有排污口18個,日排污水1?45萬噸,榆溪河成了名副其實的“下水道”。
3、噪聲污染嚴重。噪聲污染主要分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交通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四大類。我市噪聲污染情況比較嚴重,主要以交通噪聲和生活噪聲為主,據監測資料顯示,城區交通干線噪聲年均值分別為75?98分貝和73?77分貝,分別超過了國家標準5?98分貝和3?77分貝。
(十一)社會治安狀況不良,居民意見較大
目前,榆林市區的社會治安狀況較差,刑事和治安案件發案率較高,2006年,在全省社會治安滿意度調查中,榆陽區為倒數第一,廣大居民對目前榆林市區的社會治安狀況不滿。
三、榆林市區人居環境建設的幾點建議?
城市人居環境的建設包括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人類
生存和發展的方方面面,從榆林的現狀出發,主要提出以下幾個方面
的意見和建議:
(一)樹立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思想,全面提高城市規劃水平?一要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原則,把建設宜居城市做為規劃的目標,規劃要有超前性。既要承認榆林的現狀,又要改變榆林的現狀。把開發區、東西沙和老城區緊密結合起來,統籌考慮。二要根據城市發展的規模和建設的需求,編制土地供應計劃,合理規劃公共建筑用地,切實解決中小學校、交通、醫療、文體、公共休閑建筑等土地的供應問題。三要體現規劃的權威性、法律性,規劃一經制定,就必須遵照執行,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尊重規劃,服從規劃,不能隨意改變規劃,要把制定好的規劃公布于眾,接受社會監督,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
(二)提高思想認識,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一是要充分認識到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可以提升土地價值、聚集人氣、發展產業、增強城市競爭力。而榆林現在之所以是商家相爭之地,是因為榆林地下資源多,并不是榆林地上的魅力大。二是要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這也是目前“雙創”工作最基礎性的工作。三是要把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和城市人居環境建設同步考慮、同步建設,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榆林的魅力,才能真正使榆林的魅力變得永久。四是拓寬招商引資領域,我們不僅要搞好資源開發的招商引資,我們還應把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作為招商引資的項目。五是要把與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系的市政公共基礎設施放在首要地位,優先考慮,優先投資建設。
(三)建立政府宏觀調控土地制度,確保公共建設用地?一是政府要把林城區土地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高到戰略地位,認真加以研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既不能損害城區農民小范圍的利益,更不能破壞城市總體規劃,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二是要加大對土地的開發力度,限制土地拍賣,增加土地的儲備量,確保城市公共建設用地的供應,保障城市建設順利進行。三是要加大對土地市場的監管力度,堅決制止非法炒買炒賣活動,確保城市土地市場正常運行。四是要把開發區的土地納入榆林市區土地的整體規劃和調控當中,統一調控,統一使用。
(四)努力改善道路交通狀況
一是加快路網建設,完善交通規劃和道路規劃的設計。二是拓寬改造部分交通干道,打通斷頭路。如打通長城路、文化路、建榆路等多條斷頭路,拓寬改造榆陽路、人民西路、紅山路、駝峰路等路段。三是架設過街天橋,實行人車分離,加快車輛流量。如在長城路部分路段、新建路部分路段架設過街天橋。四是搬遷市運輸公司和榆陽區客運站。五是規劃建設公交車的始發站和公共停車場。
(五)積極推行公共交通優先政策,有效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確保公共交通正常運行?一是要確立公共交通優先的城市交通戰略,組建城市公交公司,對市區私營公交車進行股份制改造,加入國營股份,形成國營為主導的股份制企業,建立政府管公司,公司管個人的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二是確定合理的運營時間,提高公交車的運行速度和準點率,延長公交車收車時間,確保市民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時間都能方便快捷出行。
(六)加強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和水環境的綜合治理力度,保障城市居民飲用安全水、放心水?一是在水資源的利用上,應該遵循先生活用水,再生態用水,最后是工業用水的原則。二是要有憂患意識,加大水源地保護,禁止在紅石峽上游繼續建有污染的工業項目,已建成的限期整改或搬遷。
(七)加強生態與環境保護及城市綠化建設,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一是建設環城綠色屏障。要將東線的東沙林至七里沙、西線的大墩梁、北線的紅石峽萬畝生態公園、南線的三岔灣農田綠色帶和河堤林帶,延伸連接成環城立體綠色屏障。二是保護榆陽河、榆溪河旁農田綠色帶。三是加強城市中心區、城市道路、居住小區以及庭院綠化建設,合理布局城市公共綠地,嚴禁侵占公共綠地行為。四是搬遷超限站,取締城市北面的沙場和煤場,禁止建筑施工場地的揚塵,禁止城市北面、西面公路兩側隨意毀林現象。八是在城市噪聲污染治理上,要對進入市區的車輛限速、禁止鳴號,禁止機動三輪和農用車輛進入市區,禁止商業網點使用喇叭叫賣等。九是建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制度。
(八)實行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處理,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一是加大垃圾中轉站的建設,及時清掃、清運居民區的垃圾,特別是城鄉結合帶。二是積極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回收利用,促進城市生活垃圾的減量化。三是加大市區公廁建設力度,在沒有公共建設用地并且急需規劃建設公廁的地方,要在新規劃建設的建筑當中強制性設置公廁。
(九)努力改善居民住房狀況,實現城市居民住房小區化、物業化?一是要把目前的“居者有其屋”不斷改造為“居者優其屋”,合理布局住宅小區,新建小區必須按照國家有關小區建設的具體指標執行。二是建立由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安置房和廉租房構成的完善的住房供應體系,多渠道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從源頭上扼制房價暴漲現象。
(十)理順管理體制,實現和諧依法管理
一是理順管理體制,無論是開發區管委會、榆陽區政府、橫山縣政府還是市直有關部門都要服從、服務于榆林城市總體規劃和榆林區域中心城市的建設,要把責、權、利有機統一起來,各部門、各單位要有全局意識、整體意識。要把開發區和橫山縣白界鄉部分區域的規劃建設納入榆林市區的整體規劃當中。二是加強政府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斷提高城市執法管理水平。要杜絕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不作為現象。三是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政府綜合執政能力,加大拆遷力度,確保社會事業項目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順利實施,努力把榆林建成一個和諧穩定、規范有序的宜居城市。(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