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員風采

委員風采您當前位置:首頁 >>委員風采

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促進榆林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690次     時間: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協委員、市商業局工委主席  劉保華)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正確分析榆林市情,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搶抓發展機遇,促進我市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第二次有序跨越,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首要的政治任務。

  一、我市已具備了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備件

  “十五”以來,市委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圍繞建設“西部經濟強市、特色文化大市、綠色生態名市”三大目標,著力打造能源經濟、城市經濟和區域經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工業生產快速增長,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步伐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投資環境明顯改善,招商引資規模和水平顯著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
障等各項事業有了很大發展!笆濉逼陂g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1%,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3%,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6?37%,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27?7%,地方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了31?1%、11?7%和11?2%。財政收入增幅連續六年全省第一,煤炭產量占全國一次能源產量的5%,石油、天然氣折合油氣當量占全國一次能源產量的5%。
  “十五”時期是榆林區域經濟發展最快,社會事業進步最大,人民群眾所得實惠最多的時期。榆林已成為國內外注目的投資熱土,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新的經濟增長區域之一。應當說,我們已經成功地實現了區域經濟的第一次跨越,為今后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勝利實施第二次有序跨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我市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市經濟在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積累了不少值得高度重視的矛盾和問題。概況起來主要是“三大失衡”、“三大瓶頸”。三大失衡:一是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嚴重失衡。
  1978年一二三產業之比為59:20:21,到2007年調整為8:68?2∶23?8;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與輕工業之比調整為99?3∶0?7;中省企業產值與地方企業產值比重為72?94∶27?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加了574?02倍。財政收入構成,按行業分:煤炭、石油兩個行業占67?7%;按產業分:第二產業占82%;2007年上劃中省收入占68?4%,地方占31?6%。總體看,我市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和第二產業特別是能源工業的迅速增長拉動,呈現一產弱、三產小、二產獨大的格局。

  二是城市化總體水平不高,城鄉發展失衡。全市農民占83?2%,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工業對農業帶動不足,城鄉收入差距拉大,二元經濟結構明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6%和58?2%。

  三是南北差距使區域發展嚴重失衡。以2007年為例,南六縣面積和人口各占全市的23%和42?3%,而經濟總量只占8%,工業產值只占2?12%,財政收入占全市縣級收入的4?19%。07年安排南部縣發展專項資金1?4億元,支持了南部縣工業化發展項目和特色產業項目建設。還向他們的轉移支付近6億元,提高困難縣財政保障能力,促進困難縣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依然有擴大趨勢仍需想法、設法、引資、引入、合資、加大投入,使南部縣協調發展。從動態看這種失衡仍在不斷加大。三大“瓶頸”:
  一是環境問題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資源開發帶來的采空區地面塌陷、濕地萎縮、植被破壞、土地沙化、水資源遭到破壞,工業污染,環境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突發的環境污染事故時有發生。
  二是水資源短缺問題嚴重。
  市內天然水資源總量32?29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綜合含水為7?4億立方米,僅占全省的34%。其中工業和農業用水合計占總用水量的86?8%。屬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確定的重度缺水地區。這就很難保證大量工業用水和遠期用水。
  三是交通運輸條件雖有顯著改善,但與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對交通運輸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大量貨物要靠公路運輸的狀況尚未改變。

  這些問題是快速發展中的問題,是“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制度尚未形成,資源產權不明晰,長期無償和變相無償地使用資源是根本原因。資源從法律上理論上講是國有的,但配置給誰,國家和群眾應享有的權益就流向了誰。開發者無償取得資源,開發成本低、風險小、利潤大甚至是暴利,使資源開發成了資本投入的“洼地”。中省企業以期獨有的優勢取得大部分資源的礦業權,快速發展了國家工業。利潤相對較小的地方工業特別是傳統工業發展放緩甚至萎縮。無償使用資源帶來的另外兩個效應就是:開發者不珍惜資源,掠奪式開發,粗放式經營,資源浪費嚴重;社會收入分配不公,貧富懸殊拉大,社會各種矛盾凸現。

  二是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稅費制度尚未形成,剩益分配機制失衡。目前我國所得稅增值稅,市縣分配比例分別是20%、15?15%。中省企業(神華除外)在總部注冊所在地納稅。資源稅額不到德國、法國的1/30,陜北更是長期處于現行標準的底線,根本沒有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和實際價值,鼓勵了浪費。天然氣管道營業稅在受益地而不是資源所在地交納。在計稅方法上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煤炭征稅是按產量而不是實際消耗量計征,不是按市場價而是按內部調撥價計征。長慶集團與延長集團相比,每噸原油少納稅550多元,按年產500萬噸計算(07年654萬噸),我市每年少收入27?45億元。三是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和政策缺失,補償機制尚未真正形成,企業的賠償責任難以落實,治理經費懸空。四是市縣執法部門對中省企業執法存在實際困難,成了執法“盲區”。
  三、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促進我市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黨的十七大為我市區域經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宏觀政策環境和最好的發展機遇。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緊密聯系榆林實際,在“好”字的落實上狠下功夫,與時俱進,抓住機遇,在以下幾個層面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是解放思想,爭取中央,擠進資源開發體制改革。
  胡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發展扶持力度。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
  根據這一精神,我們應爭取做好四件事:①在建設能源化工基地的同時,把榆林作為“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來建設,納入“首都經濟圈”,以資源開發促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②發揮我市與晉、蒙、寧等省區的帶動力強的資源帶優勢,聯系緊密的區位優勢、同屬革命老區的政治優勢以及少數民族集中等特征,爭取中央批準把這個“金三角”地區建成類似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的“國家能源開發特別經濟區”,爭取中央長期、穩定、連續、直接的能源、產業、環境保護、稅費、科技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支持,化解各種矛盾以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我們應當盡快組織專家進行和周邊地區共同研究,拿出方案,爭取中央批準。③爭取中央把我市做為類似成都、重慶的城鄉一體化試點,享受國家相關優惠政策。④借鑒山西經驗,請求中央和省上批準我市作為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試點地區。要在資源開發的鼎盛時期,努力提高地方財政的公共支付能力,避免“礦竭城衰、群眾返貧”的悲劇在我市重演。
  二是開拓進取,健全和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我們應當做好以下幾項工作:①按照十七大關于“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的精神,爭取停止對境內資源的行政劃撥,通過市場運作,公開拍賣,掛牌出讓!叭齻轉化”項目也應有償使用,國家應當出臺《資源價格表》,土地資源的使用應按國家規定,必須實行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停止“零地價”占用。應當允許支持農民以土地入股企業,使農民享受到土地增值的好處,失地農民變成企業股東,有利于構建地企和諧的關系。已征用土地不按規定使用的應當收回使用權。要嚴格執行和完善禁止掠奪式開采、浪費資源的法律法規,制定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劃定必要的資源保護區,寧可不開也不要不合理地急于開采,不要為眼前利益而犧牲生態效益和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要跨越“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模式,組織專家評估資源開發對環境的影響,建立完善“誰破壞、誰出資、政府統一治理”的制度,落實企業的賠償責任,建立“環境治理基金”機制,把治理經費落實到實處。要確保把環境治理“三同時”落實政策到實處。今后應當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方針,“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產業結構的增長方式、消費模式”。②我們應當以十七大關于“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主體功能建設”的精神為契機,爭取中央在稅收分配、中省企業征稅辦法、轉移支付額度、礦業權價款分配等方面,向資源地傾斜,徹底改變“富資源、窮財政、貧百姓”的不合理現象。③積極爭取國家批準我市從黃河調水,促進“引黃入榆”工程立項建設,從根本上解決長期用水問題。要組織專家對我市境內水資源及利用情況進行普查和規劃,劃定水資源保護區,實行“以水定項目,量水而行”的方針。禁止在水源地植用材林。利用水價調節合理用水,推行節約用水。推廣滴灌、滲灌節水技術。加快污水處理和循環用水系統建設。

  三是統籌城鄉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能源工業必須堅持“三個轉化”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單純走采輸之中的項目原則應當禁止。應當研究利用鐵路空返車皮運輸特種鋼鐵應用工業上和利用巖鹽采空區作為石油儲備庫的可行性。引進裝備制造業,注重發展地方工業特別是輕工業。要以高科技改造提升傳統工業,重點振興毛紡、服裝、皮革、醫藥、石材料和紅棗加工等行業,大力培育龍頭肯干企業,加強生產基地建設,實行品牌戰略、集團經營,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發展以能源化工業產品物流為主的現代服務業。要以“晉陜蒙能源金三角中心城市”建設推動城市跨越式發展。要制定城鎮發展規劃,把城市化、工業化、產業化結合起來,促進產業大發展,為進城農民創造就業機會。要積極實施“教育移民”、“生態移民”工程,加快城鎮化進程。要加大對南部六縣的扶持力度,大力推進產業、財政、科技三項轉移,加快焦煤、巖鹽開發步伐。要注重發展縣城經濟,規劃發展從東南向西北自然延伸的“川”字型區域經濟產業帶,要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力度。加大對農村水、電、路、電視、通訊、沼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全市特色農業的發展。支持農民走“支部+農戶+公司+基地”的路子,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的發展。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生存致富能力,拓寬他們進城后的就業門路。加大對農村信貸、科技、市場信息、法律救助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提倡結對扶貧,大型企業與縣、中型企業與鄉、小型企業與村、企業家與貧困戶結對,長期堅持,脫貧脫勾。要擴大低保面,提高低保標準,全面推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體現公平正義。要完善招商引資機制,提高招商引資質量。重點引進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理念,優化產品結構,拓展產業鏈。要嚴格準入制度,設立提高準入門檻。要在產業政策、信貸、技術、人才等方面支持民營企業,鼓勵他們以資本為紐帶組織起來,打造榆林區域經濟“航母”,“以民引外,民外合壁”,創造自己的品牌,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群,讓他們在區域經濟又好又有快的發展中唱主角。
  四是加強科技教育工作,為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要高度重視教育問題,特別是職業教育。要認真研究規劃我市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科學設置專業結構,滿足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發展的教育體系。科技創新和進步要采取“拿來主義”,實施“四借”工程(借船出海、借腦生智、借雞生蛋、借梯上樓)強化科技傳帶“四推廣”(強化科技宣傳引導促推廣,加大科技培訓力度促推廣,發展民間科技組織促推廣,創辦科技示范基地促推廣);建設四項強化保障機制,即強化領導、政策、投資、人才保障機制。加強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搞好信息平臺、新技術項目引進平臺、咨詢服務平臺建設。大力發展科技中介組織,促進科技產業化。(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530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