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風采
挖掘民間藝術資源 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市政協委員〓石培玉)榆林文化資源豐富,地方特色鮮明,特別是民間文化藝術,如民歌、秧歌、剪紙、說書、道情、石雕、泥塑等,在全國也很有名。我們要建設特色文化大市,就需要把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優秀文化遺產挖掘出來,打造成自己的品牌文化,推向市場、打出市外、省外。我就挖掘民間藝術資源,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建設文化大市,談點個人意見和建議:
一、搶救保護文化遺產。
我們的信天游、秧歌、說書、剪紙,還有許多民俗、民間手工技藝以及散落于民間的文物等,都是老祖宗創造出來、留給后人的文化遺產。這些東西在民間到底有多少?哪些有價值,哪些東西就要滅絕了?需要我們搞調查摸底。市縣政府應督促有關文化部門鼓勵支持社會文化組織,深入民間調查研究,挖掘整理有價值的東西。對就要消亡的文化遺產,要進行搶救保護工作。
二、培養文化藝術人才。
要搞調查研究,開展文化產業等工作,就要有熟悉內行的業務干部;要繼承、弘揚民間藝術,就要有接班的專業人才。唱民歌的、打傘頭的、踢鼓子的、剪窗花的,凡是名家要傳下技藝,就必須培養徒弟、學生,不然的話,就人亡藝絕了。這項工作也要政府統籌安排好:多安置文化素養好的干部,多組織培訓班,也可以把民間藝術作為課程,安排進中小學校園。
三、構建文化服務網絡。
加大各級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對市、縣、鄉、村文化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改造和建設。市上應盡早安排文藝演出中心、體育館、博物館、展覽館、民俗藝術館等場館建設,縣上應搞好文化館的展廳、群眾藝術演練廳、文物陳列室、鄉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設,適當建成一些民俗文化村。先由經濟支持文化,把文化事業的底子打好,再由文化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搭建文化活動平臺。
利用民間節慶的傳統習俗,政府因勢引導,加大投入,組織好每年的春節系列文化活動,端午、中秋等節慶活動,以及公歷“五一”、“十一”新年等節日,加上自辦的“民歌節”、“旅游節”等節日,整合文化藝術資源,舉辦腰鼓、剪紙、信天游、攝影、繪畫等競賽,吸引各行各地人才,展現地方文化風采,擴大榆林知名度。?
五、培育文化市場。
確立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工作思路,尋找與市場對接的契機,積極發展文化產業。鼓勵和扶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逐步形成“社會辦文化”格局。引導民營文化企業舉辦一些大賽、展覽,建立地方文化網站,創辦“地方風情旅行社”,建“地方風情園”或“民俗文化村”,組建地方歌舞演藝團,開辦“民間藝術之家”旅游點等,不斷培育、發展、壯大現代文化市場,讓民間文化藝術在市場上開花結果。?
六、打造文化品牌。
榆林的地方文化是國內外知名的文化,應該實施品牌戰略,每年投入千百萬資金,積極開發文化產品,精心打造以陜北民歌為龍頭,以秧歌、地方戲、剪紙、石雕、說書等為基本的特色文化品牌。組織一支強勁的陜北民歌隊伍,打造一臺精萃的榆林風情歌舞晚會,在北京、上海等窗口城市搞一次榆林剪紙、香包大展,建一個市級民俗博物館等等。
七、加強文化藝術交流。
由市委、市政府委托有關部門多和外界聯系,組織民歌手、演出團體、剪紙藝術家到國內一些大城市和國外去演出、獻藝,一方面學習人家,另一方面宣傳自家,擴大影響,增進友誼。?
八、發展文化旅游業。
歷史文化資源是旅游業的基礎,旅游業是文化產業開發的一個重要內容。榆林應著眼于延伸文化產業鏈和建設文化大市場,堅持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歷史文物與民俗文化相輝映的思路,積極尋找旅游業和文化產業開發的銜接點,打造好旅游景點,設計好旅游路線,挖掘好旅游點的文化內涵,實現旅游業與文化產業雙贏的目的。?我們的大漠風情游、無定河長廊游、黃河峽谷游、長城邊塞游、潮海綠蔭游、神府煤海游、靖定氣田游、綏米人文游、白云山宗教游等,都是需要在進一步挖掘文化藝術資源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打造成的榆林旅游精品、文化品牌。就是我們橫山波羅堡,只要有人掏錢包裝,也能打造成一個像樣的影視城的!(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