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風采
提升我市中等專業教育水平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市政協委員〓魚智)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各種社會辦學形式大量涌現,特別是由于用人單位對高學歷的青睞,普通高中迅速火起來。但曾為我市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培養、輸送大批實用型人才的中等專業學校卻出現了“門庭冷落”現象,表現在:生源少、生源差、老專業斷線、新專業開辦難,加之師資、設備缺乏,畢業生質量難以保證。如何使中等專業學校繼續為我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存在的問題
1、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在用人上追求高學歷是導致中等專業學校辦學難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市各級政府錄用公務員要求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一些縣對大專以上學歷的畢業生不經過考試就直接錄用,而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則被“另眼看待”。一些企業和事業單位在聘用考試中都要求大專甚至本科以上學歷,使大量中等專業學校的畢業生被拒之門外。由于在用人機制上的不公平待遇,導致中等專業學校招生難、辦學難。2006年7月,我們對榆林市部分普通高中、各中等專業學校班額人數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普通高中學校班額人數普遍超標,大都在90人左右,其中高中二年級最大班額竟達98人,而中等專業學校班額人數一般都在20到40人左右,最小的班只有3人。
2、中等專業學校的無序競爭是導致辦學難的關鍵所在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畢業生選擇學校、就讀專業、畢業去向都是政府行為。而近年來學生選擇學校、就讀專業、畢業去向完全是市場行為。目前,我市雖有教育主管部門采用招生計劃來實施引導,但選擇中等專業教育的學生日益減少,并由此引發了市外中等專業學校和各種社會辦學之間進行剩余生源的競爭。由于受生存的壓力,各中等專業學校都采取多種手段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生源爭奪,一些學校給職工硬性下達招生任務,從而產生了新型職業“招生托”。另外中等專業學校門檻低甚至沒有門檻,同班學生文化知識參差不齊,給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3、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和畢業生綜合素質的降低是各中等專業學校辦學難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我市各中等專業學校都擴大了專業范圍,但政府宏觀上的指導和就業調控不夠,“熱門專業”一哄而上,畢業生飽和后又一哄而下,只要市場有需求,具備條件的擴大辦,不具備條件的想辦法辦,導致部分不合格畢業生流向社會,嚴重影響了我市中等專業學校的聲譽。另外,在人才錄用制度上的一刀切,使得一邊是一部分大、中專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處在國民經濟基礎地位的農、林、水、牧專業多年沒有畢業生,相關單位人才“斷層”現象已經相當明顯。今年8月份我們對我市6個縣的農、林、水、牧相關部門調研表明,這些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普遍少,只占總人數的50%左右。個別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只占總人數的20%左右,一些部門已經出現專業人員青黃不接,在鄉鎮等基層的涉農專業人員更是缺乏。
4、我市中等專業學校辦學經費不足,實習、實驗條件差,教師轉型培訓不夠,“雙師型”教師數量少,是制約中等專業學校自我發展的客觀因素與普通教育相比,中等專業學校承擔著實施高中階段文化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任務。而我市各中等專業學校,在社會需求專業的變化中,只有依靠自學來進行專業轉型,對轉型教師進行外出培訓經費缺乏,使轉型教師的質量難以保證。同時,實習、實驗設施落后,甚至沒有,實踐教學開展少,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5、我市各中等專業學校都屬歸口管理,資源不能共享,造成教育資源浪費
我市6所中等專業學校分屬6個歸口部門主管,由于處于同一層級上的部門缺乏宏觀上的有機協 調和綜合統一,在管理和指導上不能形成合力,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二、提升我市中等專業教育的對策
1、整合我市中等專業教育資源,創辦榆林職業技術學院,提升我市職業教育水平
創建榆林職業技術學院雖已列為市政府2007年的重點項目,但處于國民經濟基礎地位的農、林、水、牧等專業仍不在組建的范圍內。我市作為能源化工基地,工業強市是有目共睹的,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仍不可忽視,80%的農民生活的改善還依靠農業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農業教育作為農業發展三大支柱之一,對未來我市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將起重要作用。因此,在職業技術學院的組建上,要有長遠意識,和諧發展,整體推進。
2、根據實際需求,制定地方性政策,加強涉農專業的人才培養
目前,人才培養是按照市場需求來決定的,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變化比較大,而人才的培養是需要一定時間和過程的,完全靠市場調節就會導致人才培養的盲目性,造成人才浪費,對社會帶來損失。因此,政府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人才培養方面,適當進行宏觀調控,對農、林、水、牧等已經形成人才“斷層”的艱苦行業,要制定地方性政策,既要對社會急需“熱門”專業加大投資與支持力度,同時也要對一些“冷門”專業實行調控發展,使人才培養保持合理的比例。各級政府應充分調研,了解各行業的人才結構情況和行業的人才需求情況,逐年對相關專業畢業生進行考試,按一定比例擇優錄用,并建立激勵機制,留住艱苦行業人才,牢固樹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人才培養戰略。
3、統籌管理,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我市中等專業學校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多年來,財政只解決員工工資,校舍等硬件的建設完全依靠學費收入。由于中等專業學校生源少,班額人數少,加之在專業轉型過程中,要高薪聘用教師,使教育成本增加,學校入不敷出。因此,政府應根據我市經濟發展,按比例增加各中等專業學校教育投入,加強實習、實驗基地建設,提高辦學水平。
4、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技能型人才
由于企業對生產一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畢業生已明顯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學校要通過工學、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與企業開展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的合作,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運行機制,確保學生高質量就業。同時,實行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鼓勵教師參加企業新技術培訓,參與技術研發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逐步建立和完善聘用企業工程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到學校兼職的機制。
5、注重政策引導,加強輿論宣傳,提高全社會對中等專業教育的認識
我市各中等專業學校在近年的發展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社會認可度低,考生選擇中等專業學校是無奈之舉,社會地位低,處于教育“弱勢”,因此要通過各種途徑宣傳中等專業教育的重要性,宣傳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現狀和我國對人才層次的需求信息,讓人們改變觀念。同時,要加強就業指導,只要就業率提高了,辦學水平、規模就會提高,中等專業教育才能蓬勃發展。(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822